欧拉的七年之“养”,如何用“用户共创”重新定义汽车品牌?
在参数至上的新能源时代,欧拉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当大多数品牌仍在比拼续航、算力、零百加速时,欧拉在成都车展的舞台中央,砌起一道玫瑰花墙、端出一杯“青梅竹马”奶茶、展示用户亲手设计的“痛车”……没有冰冷的技术术语,没有夸张的性能参数,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以“七夕”为名的温情告白。
成立七周年、52万用户、70亿公里行程——这些数字背后,欧拉真正完成的,或许是一场关于“如何做一个汽车品牌”的范式革命。
为什么欧拉选择在车展过七夕?
成都车展历来是车企发布战略、亮相新车、争夺声量的关键战场。而在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场景中,欧拉却以“陪你过七夕”为主题,打造出一个带有强烈情感温度和用户叙事色彩的展台。
这并非一时兴起的营销创意,而是欧拉七年来一以贯之的品牌策略的集中体现:车不只是车,而是生活方式的情感载体。
从巨型花墙到非遗奶茶,从用户“痛车”到车主故事分享——欧拉并没有急于推销产品,而是在精心营造一个“认同场”。它吸引的不是潜在买家,而是“同频者”。
正如欧拉品牌所强调的:“不做瞬间流行,要做时代经典”。这句话背后,是对短期销量的牺牲,对长期品牌价值的坚守。在这个追求快速迭代、流量速生速朽的时代,欧拉刻意慢下来,去做一些“反效率”的事情:和用户一起过节,为车主办展,与文化IP联名。而这种“反效率”,恰恰构成了它最深的护城河。
用户共创,不是策略,而是生态
“用户共创”这个词如今已被说滥。多数品牌停留在“邀请用户提建议”或“推出联名款”的层面,但欧拉将其推进至更深层次的“文化共生”。
展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由用户自发设计的“痛车”——好猫变身“萌宠CP”,芭蕾猫融合国风元素,闪电猫诠释潮酷美学。这些车不再是工业产品,而是用户自我表达的画布。
更重要的是,欧拉并未试图“收编”或“标准化”这些创作,而是主动为用户提供舞台,让他们的创意成为品牌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放手”的勇气,恰恰是很多品牌所不具备的。
欧拉与用户的关系,不再是“企业—消费者”的二元关系,而是逐渐演化成一个共同成长、彼此赋能的生态圈。用户为欧拉注入内容与创意,欧拉则为用户提供身份认同与社群归属。
差异化生存的智慧
在新能源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当下,欧拉率先跳出参数内卷,提出“城市经典”的定位。这一定位极其聪明:
“城市”,明确了使用场景:不是远方,不是越野,而是日常通勤、生活半径、都市穿梭;
“经典”,定义了设计哲学:不追逐短暂潮流,而是追求耐看、可持续、穿越周期的审美。
这意味着欧拉并不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它专注服务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注重生活品质、具有审美自信的人群。正如其用户画像:他们是从容游走于多元角色的“生活艺术家”。
欧拉品牌总经理吕文斌透露,下半年将面向全球推出两款重磅新品,将在智能化与舒适性上全面突破。我们可以预见,这些新品仍将延续“城市经典”的基因——不是在硬件上堆到极致,而是在体验上细腻打磨。
写在最后
七年时间,欧拉从单一产品走向多元矩阵,从中国走向世界。但它最大的成就,不是52万用户或70亿公里行程,而是它证明了:
在智能电动车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所能带来的用户忠诚度,远比任何一项技术参数更长尾、更牢固。
当汽车逐渐从机械产品转变为电子消费产品,再进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载体”的时候,像欧拉这样早早开始经营用户社群、深耕品牌情感厚度的企业,或许已经抢占了下一个时代的先机。
科技会迭代,参数会过时,但人与品牌的情感纽带——如果真诚且持久——可以跨越周期,成为真正的“时代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