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5车圈上半场:炒米,吵架,抄底

来源:车业杂谈
16:50

6月,零跑交付4.8万台,连创历史新高;小鹏交付3.46万台,上半年销量近20万台,已超2024年全年......7月1日,业绩亮眼的新势力品牌都会赶早公布数据。受制于一期工厂产能,小米汽车的6月交付超2.5万台。

夹在新势力中间,小米拥有无可模仿的营销艺术,更是新势力异数。

回顾车圈2025上半场,短短6个月,爆发了好几个“前所未有”。

01

炒米:小米胀爆与行业震动

YU7上市一个小时,就“拿下”特斯拉半年销量。

锁单24万台的小米汽车,给刚刚在20万级市场站稳脚跟的友商品牌带来前所未有的笼罩性威胁。网传极氪、智界、阿维塔、智己、蔚来等品牌终端早已启动针对性营销服务:放弃小米YU7,转投本品牌,即可报销或补贴用户支付给小米的5000元定金。

面对如此情形,谁要是一本正经从产品层面对比YU7和同价位SUV的优劣长短,都显得徒劳和可笑。犹如社交媒体上有网友笑评:

法拉利Purosangue的车头长,是因为Purosangue有6.5L V12发动机,小米YU7的车头长,是因为Purosangue有6.5L V12发动机。

2024年4月,小米SU7开启交付,时至今日不过14个月。如果造车四年的小米汽车今年仅仅只是月销过万,那么行业会向雷军投以致敬的目光,那是造车逐梦人的惺惺相惜。

但小米10个月就狂卖20万台,即便经历3月29日爆燃事故,雷军个人及小米汽车的品牌声誉也毫发未损,转头就迎来YU7破纪录热销,这个势头对于造车同行来说,简直比一场梦还令人错愕难解。

从车圈大佬蜂拥“捧米”,到民间力量疯狂“炒米”,再到如今的友商截胡“抢米”,小米汽车带来的颠覆太多太多。

02

吵架:价格内卷与舆论混战

小米的急剧爆发增长引发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双重焦虑,但讲真,小米再香,终归卖20多万,并不便宜,还要等,它无法影响更广大的金钱敏感型刚需消费者——汽车行业更为深层广泛的焦虑在于,价格战和内卷竞争,何时到头?

近日,网传比亚迪从7月1日起叫停“限时一口价”,各种消息满天飞,是价格战踩刹车了么?

今年6月的重庆车展论坛,是车企矛盾公开化的爆发点,高管们上演了火药味十足的互怼大戏。一时间鬼吹灯、人狗互咬、贼喊捉贼、又蠢又坏之类的狠词狠句掀起舆论巨浪。

这场群撕大战揭示了行业深层焦虑:当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技术路线分歧加剧,企业不得不在舆论场争夺话语权。但无奈矛盾的是,高管们一边高呼“反内卷”,一边却继续扣动价格战扳机,大家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至此,造车,难言体面。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有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数量也已达到了60多款。对于价格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坦言“内卷是变革不可避免的阵痛,值得注意的是,不合理内卷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杀手。”

什么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阵痛,竞争到什么程度,就是不合理内卷呢?车企自杀式定价直接导致行业利润率从2024年的4.3%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9%,远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内卷式竞争已被国家层面关注,工信部明确表态“无序价格战没有赢家”,发改委提出“因业施策、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中国汽车行业的标和本,盘根错节,一言难尽。

吵架,有失体面,却也是一种表达,庞大漫长的产业链正在等待“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新一轮平衡。

03

抄底:政策退坡与市场博弈

当价格战难以为继,政策成为影响市场走向的关键变量——但国补与地方政策存在“温差”。

6月,关于以旧换新“国补”暂停的消息引发一阵骚动,但很快到6月20日,“国补”就已明确,将继续支持家电&汽车&数码三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有1380亿元中央资金在三、四季度分批有序下达,给潜在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根据商务部数据,截至5月31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412万份。有行业测算,在5月私人家用乘用车零售规模中,近7成私人购车用户是以旧换新的受益者,私人首购用户降到3成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地方补贴则分化加剧。部分地区因资金耗尽暂停受理,经济发达地区则加码补贴,甚至精细到区一级,比如上海普陀区推出3000-10000元/辆的区级补贴(总额0.5亿元),奉贤区6月启动为期3个月的促消费活动。

这种区域不平衡导致消费虹吸效应。笔者在探店时,某新势力品牌明确告知意向用户,可协调异地下单以争取省外的地方补贴。

价格战叠加政策因素,一部分消费者持币观望,一部分消费者焦躁上车。

抄底买车?如今的行情说变就变,谈不上谁比谁精明。

6月24日,在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的通知》。“汽车下乡”不是新药,但今年不仅加量,还多了新配方,指出要“稳妥推进高阶智能驾驶汽车商业化应用”、“扩大新能源二手车交易”等。

海外市场尚未打开局面,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动力向乡镇市场转移,是促进内循环的必经之路。对于某些品牌而言,如果卷不动一二线市场,也只将相对低价的产品下沉到县域,而老百姓面对上百种车型,又怎么选?如果只是从“城市卷”转变为“乡村卷”,车企依然无法摆脱赔本赚吆喝的深层困局。

炒米,吵架,抄底......2025年上半场,情绪和理智反复拉扯,但仔细想想,好像还是情绪占了上风,又或者说,捕捉情绪价值本就是消费的终极命题。

那么,关于汽车行业的品牌价值、商业信守、技术伦理,谁是门口的野蛮人?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