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春节习俗 探访坐落在中国大同古都城墙上的灯会
小时候,一年中最期盼的节日就是春节,不仅有新衣服,而且还有好吃的,最关键的是可以约小伙伴一起疯狂玩耍。
大人们也好像都早早就约定好了,平时总是严厉的脸上,竟然也洋溢出了开心的笑容。所以,我当时就在想,要是每天都能过春节就好了。
说到春节,贴对联、放炮、吃年夜饭、看春晚这些习俗当然是必不可少。除了这些,在记忆中看花灯、猜灯谜这个习俗,对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的时候,每当春节过后,都会去山西大同的姥姥、姥爷家住上一段日子。闲来无事就会追着姥爷,坐着姥爷的125cc摩托车去公园转悠,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公园肯定已经拉起长长的铁丝,挂起一个个写有灯谜的宫灯。
除了宫灯,公园里还会搭起大大的铁架子,支起各式各样的花灯,有红红的大灯笼、白白的和平鸽、粉嫩嫩的花朵和金灿灿的宝塔......
庆幸的是,快30岁的我依旧可以延续这个传统。今年春节刚过,大清早就开着车,载着家人开始了探亲、花灯之行。
这么多年过去了,记忆中的花灯展早已变了样子,它现在有了自己的名字“中国大同古都灯会”,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新修建的古城墙上。姥爷现在也不太爱骑他那台125cc摩托车了,而且相比看花灯,他似乎更喜欢呆在家里,一边听着广播,一边喝着白酒。
大同的天气比起北京要冷了不少,在饭饱茶足后,便在午后的暖阳中,告别姥爷院子里的两只金毛寻回猎犬,开车驶向中国大同古都灯会所在地——大同古城墙,不过我更愿意称这个地方为“大同府”,因为老城墙的正南门就挂着“大同府”的牌匾。我们现在看到“大同府”的古城墙,其实是在破烂不堪的旧土城墙的附近重新修建的。
五六年前散落的土城墙:
小时候看到矗立在宽阔油柏路边上又高又陡的黄土墙,总是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土块在市区,直到有一年夏天,遇到了老城墙下卖茶水的老大爷,他家的茶水都是用水果罐头的玻璃罐装的,5毛一罐,非常实惠。
“大爷,我买一罐茶水,这是5毛。”
“小娃娃,来这边坐,给你茶水。嗯,这天是真热嘞,还好这老城墙遮了块阴凉地出来。”
“大爷,您说这大土块是城墙?”
“对呀,大爷跟你说啊,咱大同在古代也是边陲的兵家重地,这城墙那家伙修的是又高又大......”
来到大同南城墙的永泰门,这是“中国大同古都灯会”的正门,听老人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城门要比这还要高、还要厚、还要华丽。
在这里还发现了被砖块围起来的土黄色、长满杂草的古城墙。
马路对面依稀存在一些被保护起来的土城墙。
隔着护城河,已经可以看到城墙上的花灯。
看花灯当然是要在晚上才好看,只有太阳落山喽,才能展现花灯的美。说实话,夜晚的大同是真的冷。
晚饭过后,出发去看灯,当然门票是必须要买的。
“中国大同古都灯会”票价是50元,非节假日门票30元,日常没有花灯的古城墙门票是10元。出发,赏灯。
夜晚的南门
城墙上的花灯展现了中国的发展史,比如老三样、长征火箭......
科技树:
新能源大盆:
城墙上的投影讲述了大同的历史。
顺着锦鲤样式的花灯,来到了城墙上的灯展。
飞天金猪,祝大家诸(猪)事顺利,新年快乐。
富裕省油灯:
洋洋得意灯,也就是煤油灯。
福到宝石灯:民国时期的台灯大多是如此。
流光溢彩灯:
龙凤呈祥灯:
民间传说:游龙戏凤,介绍了大同老字号饭店——凤临阁的由来。小时候去大同第一件事,就是去凤临阁吃烧麦。
徐达筑城:大同古城历史
穆桂英挂帅:这位巾帼英雄是山西人。
古城墙壁伤的红灯笼,看着很喜庆。
在零下十度还让我站在城墙上的原因,除了花灯外,就是这里广阔的视野以及非常有历史的楼阁,虽然它是新建的。
城墙下的油柏路,以及路边的居民楼,城墙外高楼林立。
城墙内的华严寺夜景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