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汽华为联合打造“启境”,揭秘如何探索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之路

来源:汽场
作者:郎玉峰
14:54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大趋势发力当下,我们看到了诸多国产品牌想要进入到所谓的「高端市场」,就目前的新能源技术突破,以及智能化的全球引领能力,高端之路可以说「势在必得」。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即便是到了20-30万元的细分汽车市场,我们听到最多的仍旧是「堆料、性价比」等关键词,相较于10年前我们认知里的BBA等豪华品牌,国产仿佛仍旧和真正的高端无关。 

其实中国汽车市场的高端化进程,目前正处在一个充满张力却又步履维艰的历史阶段。纵观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变迁,从未有一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同时汇聚了新能源技术变革、行业发展的政策赋能、加上资本涌入与消费升级的多重推力,又如此清晰地暴露出创新同质化与价值认知等方面的深层焦虑。这条冲高之路,既是一条不得不走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布满岔路口与迷雾的探索之路。

高端≠堆叠和参数营销

驱动中国品牌向上突围的核心背景,首先源于一场彻底的技术范式革命——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崛起。电动化彻底动摇了以发动机、变速箱为核心的传统技术壁垒,为中国品牌提供了一个百年难遇的「换道竞赛」窗口。在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等领域,技术迅速成熟,部分技术甚至实现了领跑,为高端产品的定义提供了硬核支撑。

与此同时,新一代中国消费者的崛起,彻底重塑了高端汽车的价值内涵。新一代的消费者,生长于国力强盛的时代,文化自信更强,对国货的认同感今非昔比。他们眼中的「高端」,已不再是简单的品牌LOGO或奢华材质,而愈发表现为极致的「智驾比」、扎实的「质价比」和从洞察用户生活场景导向产品研发带来的「情价比」。市场正在从「崇拜外资」向「理性评价」和「细分需求」过渡,这为本土品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创造契机。

然而,炽热的机遇背后,是冰冷而现实的困窘。尽管赛道已换,但许多中国品牌的竞争思维仍未完全摆脱旧时代的路径依赖。「堆料式」内卷正在成为新的同质化陷阱,你用高通8155,我就上8295;你装大屏,我就铺满屏幕;你有语音助手,我就宣称全场景AI。这种「参数竞赛」看似热闹,实则模糊了产品的独特价值主张,陷入了「有配置无体验,有功能无场景」的创新瓶颈,最终再度滑向价格战的漩涡,内卷和堆砌仿佛也成了冲击高端的最大阻碍。

中国汽车产业的冲高之路,行至中场,其矛盾从未如此鲜明:我们手握领先的技术筹码和主场优势,却尚未完全学会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价值;我们洞察了新一代用户的需求,却仍在用旧世界的「军备竞赛」思维去满足新需求;我们无比渴望获得高端市场的认可,却时常在急于求成中模糊了自身的战略定力。

破局的钥匙,或许不在于更快地堆叠配置,而在于慢下来,进行一场更深度的思考:如何超越「参数营销」,构建真正打动人心的体验?如何不再仅仅定义产品,而是开始定义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范式?这一切,考验的已不仅是技术整合能力,更是战略耐性、用户共情与品牌叙事的终极艺术。中国汽车的高端化,正是一场始于技术,但终于品牌的漫长马拉松。

高端更要有壁垒和底蕴

2025年7月1日,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握手致意的一幕在社交平台首次公开。这不仅是一次行业巨头的并肩,更象征着高端制造与数字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基于双方在高端工业与创新理念上的高度共识,广汽与华为正携手突破中国汽车高端化的现有边界,共同开启一场由「硬科技」与「新生态」驱动的全新征程。

近日,为落实任正非相关安排部署,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赴广汽团队深入交流,进而发布新品牌“启境”,正是这样融合了高端制造底蕴与顶尖智能技术的全新尝试。它不仅仅是一款新车、一个新品牌那么简单,更象征着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市场换技术」走向「技术共创造」、从「单打独斗」走向「体系协作」的关键转型。

那么,为什么启境的产品如此值得期待?又为什么说,它有可能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启境的冲高之路,最根本的是广汽集团和华为在技术能力以及行业影响力,所以这也是看到新闻的用户,最为关注的核心话题。

首先是广汽集团,广汽集团拥有28年的造车底蕴和完备的整车制造体系。从AI驱动的智能化工厂,到全球首个「三合一」风洞实验室;从全生命周期QDR质量管理体系,到累计超800万公里的等效测试里程——广汽所代表的,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广汽历史上曾打造出汉兰达、凯美瑞、雅阁、奥德赛等一系列「神车」,这些车型不仅在销量上取得成功,更在品质和可靠性方面深入人心。这种「神车基因」是广汽带给启境的隐形资产。

同时广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中,无论是弹匣电池管理系统的绝对安全动力电池体系,还是在发动机和插电式混动以及增程式多形态动力体系部署,都能够拥有绝对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全栈自研的根基,这才铸造了用户对于其车辆制造开发能力的肯定,广汽集团的市场核心根基,从不依靠性价比去取悦用户,而是通过质价比去征服用户。

反观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投入已超过十年,研发资金超200亿,团队规模达8000人。其乾崑智能驾驶系统搭载车辆已突破100万辆,累计辅助驾驶里程达46.5亿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庞大的场景数据库和持续优化的算法能力。

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华为最新升级的全维防碰撞系统CAS 4.0,提出「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的五维安全标准,展现出极强的技术自信。

华为乾崑智驾ADS 4系统于4月发布,采用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WEWA)架构,显著降低端到端时延50%,提升通行效率20%。其ADS Ultra旗舰版支持高速L3有条件自动驾驶。华为通过云端世界引擎进行了6亿公里的高速L3仿真与验证,并利用AI生成密度为真实世界1000倍的难例场景进行训练。系统搭载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等多模态传感器,并配合HUAWEI XMC数字底盘引擎实现中央集中控制,为L3量产商用做好了技术准备。

目前在智能安全领域中,华为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导者,两个品牌的结合,让用户对启境的期待值,无限增高。

如何才能够实现1+1>2的融合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华为与广汽团队已合署办公超过半年,全面引入华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流程体系。这意味着从产品定义、研发、测试到营销落地,双方实现了「体系级融合」,而非停留在技术对接层面,体系级融合,简而言之就是双方都愿意将自己的「底」真正的交给对方,而只有两个品牌真正的深度融合,才能构建出真正更具深度的产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有消息称华为甚至在「协助广汽改革管理体系」。这种从组织到流程的深度介入,在汽车行业尚无先例。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造车逻辑:不是「华为提供系统,广汽负责装车」,而是「从出生就共脑」。

而这种「共脑」所带来的,是产品定义阶段就高度一致的用户体验导向、研发过程中极短的决策链路,以及品控标准上的无缝衔接。这些都将是启境区别于其他「技术合作车型」的根本优势。

华为的智能技术+广汽的制造品质,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可靠性、成熟度与高端体验的结合。而这,正是目前很多新品牌难以短期建立的「信任壁垒」。

写在最后

启境的诞生,既不是传统车企的「智能化改装」,也不是科技企业的「造车尝试」,而是从战略高度、组织深度、技术广度上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这种融合,使其具备了冲击高端市场的完整能力。

在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到「强」的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低端车型去抢占市场,更需要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品牌和具有高价值的产品出现,中国汽车大国才能够有机会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

启境的意义,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产业协作范式,两个品牌的体系级融合,更能够在产品的底层开发上就能够完全拥有两个品牌的技术底蕴和核心,启境品牌才能够真正实现1+1>2的化学融合效果,通过品牌和产品本身在质价比、智驾比和情价比为用户创造更高的使用体验,才能够走的更远,真正实现高端化。

启境的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年中推出,届时我们将看到这场「跨界融合」的真正成果。但无论结果如何,启境已经向市场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汽车的高端化,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不再依靠单一技术或单一品牌,而是依靠体系级的创新与融合。

这一切,值得期待。

9380 条评论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10-8203-5601
  • 传    真:010-8203-1309
  • 邮    编:100029
旗下媒体
  • 汽车商业评论
  • 汽车消费报告
  • 阿蛮评车
  • 贾可时间
  • 绿方向
下载汽场APP
  • 懂车的人都在这里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场公众号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