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2025年智能驾驶行业正经历从“技术演示”到“商业兑现”的残酷转折,技术壁垒已演变为生存门槛,市场洗牌加速推进。
行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L2及以上辅助驾驶车型渗透率已达63.16%,但技术升级路径却出现明显分化。VLA(视觉-语言-行动)大模型的兴起,重新定义了高阶智驾的技术门槛,将行业竞争推向新高度。
千卡训练云成入场券
2025年智驾竞争已演变为“千卡训练云+千TOPS车端+千亿级数据”的三重极限工程挑战。
头部车企的VLA模型需要巨额算力支撑。理想动用了13 EFLOPS云端集群算力,小鹏投入8 EFLOPS,而国内多数中小车企云端训练集群仅为0.2-0.6 EFLOPS,不足头部企业的二十分之一。
这种算力差距直接转化为模型性能的代际差异,尤其在处理施工路段、异形障碍物等长尾场景时尤为明显。
真实路况日志构建护城河
数据成为另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VLA模型需要同步采集视觉-语言-动作三元组数据,头部企业90%训练数据来自数十亿公里实车日志,仅10%由生成式仿真补充。
元戎启行CEO周光指出,一家智驾公司需交付10万辆级量产车,才具备搭建VLA架构的基本数据基础。这个数字将大多数参与者挡在了门外。
长尾场景处理需要5-10倍数据密度,导致单车数据成本急剧上升,进一步拉大了头部与中小企业的差距。
供应链优势集中化
芯片供应已成为智能驾驶的关键壁垒。英伟达Thor-U芯片的首批产能已被头部车企通过长期锁价锁量协议提前锁定,中小车企连“购买方案”的退路都被截断。
SoC作为智驾系统中价值量最高的核心部件,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设计制造难度大、资金投入高、验证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智驾芯片市场被极少数巨头掌控。
规模化落地双重挑战
L3级自动驾驶的整体硬件成本仍在5000-8000元区间,制约了技术向中端市场普及的速度。虽然激光雷达价格已降至2000-3000元,但系统总成本依然高企。
政策层面,2025年新规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人机共驾”责任划分,但各地政策差异增加了技术实施的复杂性。北京要求L3车辆数据实时上传,而深圳暂未明确,车企需要适配多套系统。
行业正从“技术驱动”转向“生态驱动”,头部企业通过“芯片-数据-模型”的闭环能力构建起护城河。面对高昂的投入,中小车企陷入困境:买芯片没配额,买模型要持续分成,攒数据没钱也没人。
2025年的智能驾驶行业,正在成为巨头的游戏。当西安车规级芯片、北京虚拟仿真测试、深圳Robotaxi运营构成完整生态链,自动驾驶进化才可能进入健康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