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超100亿元,零跑用技术、成本与全球化上演了一场“突围”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狂飙年代,“活下来”成了车企永恒的命题。
尤其是在价格战如火如荼的当下,全球新能源战场都已经"绞肉机"模式,车企退场、倒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零跑却用一份超100亿元营收、14.9%毛利率、亏损缩窄至1.3亿元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演绎着新势力突围的另类剧本。
这份财报的背后,并不是简单的财务曲线跃迁,而是一场关乎生存命题的深度探索,它成为了零跑汽车的逆袭样本,也映射出其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生存之道。
那就是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技术平权+成本铁拳+全球扩张”的三重奏,在寒冬中撕开一道曙光。
技术平权:当性价比成为一场革命
零跑之所以能交出如此惊艳的一季度财报,离不开其强势的销量表现。
在2025年第一季度,零跑汽车的销量达87552辆,同比增长162.1%,不仅是2025年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速最快的新势力汽车品牌,并且还处于持续向好的态势。在2025年3月和4月,零跑汽车的销量连续位居中国新势力销量第一。
零跑的销量密码,藏在对“性价比”的重新定义中。早在2023年初,当同行沉迷于高端市场的品牌溢价时,零跑就采用了全新的品牌战略,并表示要用30万元-40万元的配置体验,重新定义15万元-20万元的汽车价值标准。
随后,零跑将旗下的T03、C01、C11全部进行价格下探,并在之后推出了零跑C10、零跑C16两大低价高配的车型,推进了零跑的“性价比”革命。
这种颠覆性的定价策略,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甚至就连昂贵的激光雷达,零跑也将其进行了下放。
以零跑C16为例,4915mm车长的中大型SUV,售价居然只需要15.58万元,并且拥有三排空间、座舱芯片采用的也是行业领先的高通SA8295P,即使是搭载激光雷达的版本,售价也不到18万元,在行业内也是首屈一指。
再比如零跑最新推出的B10,售价仅为9.98万元起,激光雷达版本也仅需11.98万元的价格,上市仅16天,就实现了10000辆车的量产下线。
当友商还在用激光雷达、冰箱彩电大沙发作为溢价镰刀时,零跑已经实现了一场又一场技术平权,让这些高端配置从“奢侈品”变成了“标配”。
同时,在全栈自研的过程中,零跑也推出了诸多领先的技术,如融合座舱、ADAS、动力、车身四大域的四域合一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感知、算法、执行全链路自研的端到端辅助驾驶,除电芯外全部自研自造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拥有高规格硬件、零障碍交互、超智能车控的GPT大模型智舱……
也正是这种舍得堆料的方式,让零跑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爆款,现如今有许多人将其称为“半价理想”。
虽然这句话带有调侃的性质,但是这也恰恰证明了,在消费者心中,零跑已经成功占据了用户心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性价比爆款制造机”。
成本铁拳:从“流血”到“造血”的进阶
或许有人会疑问,车卖的这么便宜,还有的赚吗?
要知道,早先零跑就提出过为人民造好车、造豪车的口号,这个口号也几乎确定了零跑的用户群体和定价逻辑。
那就是产品瞄准大多数普通家庭用户,价格必须要拥有绝对的优势。
配置高、价格低,和企业赚钱乍一看是一个互斥的逻辑,如果这么做,企业的营收和毛利必然会走向“流血狂奔”的结局。
但汽车行业则不同,其仍然属于传统工业的范畴,所以也遵循工业生产的规模效应。简单来说就是,销量越高,单车成本越低。
举个例子,车企对开发零部件时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包括产线成本、开模成本、研发人员成本等等。而这些成本都是固定的支出,如果只生产一个零部件,那它就要承担所有的成本,但如果生产两个呢?是不是每个零部件就只需要承担50%的成本了?
那如果生产1万个呢?或者10万个呢?成本只会越来越低,最终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的规模效应是工业生产的铁律,而零跑又在此基础上,把成本铁拳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就是零跑采用的是全栈自研的方式,无论是三电系统,还是支架座舱,甚至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零跑全部自研,虽然增加了研发成本,却省掉了大笔的采购费用,而随着车型越卖越多,这些研发成本最终也会被摊到越来越低,实现长期主义的降本。
然后是通用化率,市场上有部分车型,虽然出自于一个品牌,但是其零部件却不能通用,但零跑则不同,其核心零部件通用化率高达88%,也就是说大多数的零部件即使放在旗下不同的车型上,都可以轻松适配,让规模效应再度扩大,成本自然越来越低。
最终,这种看似“流血”的做法,却在零跑的成本铁拳和规模效应的影响下,转变为低价高配的高性价比产品,获得了稳步升高的销量和越来越低的成本,共同组建了零跑的“造血”密码。
从其一季度14.9%毛利率,和不断收窄的亏损也可以看出,零跑已经已经在规模和效率的钢丝上起舞,走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
全球升维:从“产品出口”到“标准输出”
除了在国内销量保障,零跑在海外市场也开启了“狂飙”之路。
根据财报,在2025年1-4月,零跑汽车出口13632辆车,是造车新势力中出口量最大的车企。
要知道,在汽车行业内,许多车企在海外卖车,只是单纯的产品出口,而零跑则不同,它并不是单纯的在海外卖车,而是从卖车转向了技术合作,达到了生态输出的效果。
这一切的开始,都要源于2023年10月26日,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正式官宣合作。
首先是Stellantis战略入股零跑汽车,其次是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名为零跑国际,并专注于出口服务。
这不仅加速了零跑的海外发展之路,也开启了自主品牌以技术换市场的全新合资时代。
在过去的汽车市场中,由于中国自主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因此采用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但是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这种现象已经开始改变,中国自主品牌的三电技术、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恰恰是许多海外品牌所缺失的。
因此,Stellantis选择了全栈自研,拥有强大技术能力的零跑汽车,也为零跑带来了庞大的海外渠道建设。
而零跑国际的业务进展也是相当飞快,在海外渠道建设上,截至3月底,零跑国际已经在海外建立了超过500家兼具销售和售后服务功能的网点,其中欧洲超450家,亚太市场近50家,环比增长超过100家海外门店。
正是庞大的渠道支持,与零跑自身强大的技术,才让零跑在海外市场拥有了领先的销量,也改变了海外消费者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认知。
由此可见,零跑的出海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以技术标准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到全球竞争当中,对海外用户进行技术生态输出。
随着渠道增加、出海速度加快、零跑必将在海外市场愈发深入人心,成为现象级的爆款。
尾声
当行业仍在为"活下去"的命题挣扎时,零跑已用这份财报书写了"如何活得更好"的参考答案。
当别人在寒冬中蜷缩,零跑正用成本利刃劈开冻土,让技术根系深扎全球市场。并且用事实证明了,能穿越寒冬的从来都不是会讲故事的企业,而是把每个零部件成本抠到极致的成本偏执狂,以及把自有技术砌出10米高竞争壁垒的科技苦行僧。